36个成员单位、1.2万名普查人员、1300余场会议、41个专家委员会、500余架次无人机、397031条地名信息、5627幅工作图,7203条空间信息……562张光盘记录着重庆市历时三年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历程和普查成果。
自2014年7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对重庆市“外业调查、内业处理、普查软件落实应用、外包服务购买以及普查监理”等工作进行通报表扬。三年间,重庆市15次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16年,被民政部综合评估为“成效显著,在全国起到了引领、表率作用”。
科学谋划多方联动建立可持续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2014年5月13日,重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亲自组织贯彻落实,专题动员,并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民政局、发改委等36个市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地相继成立组织机构。全市共借用、招聘高素质普查人员1.2万余名,配备专业技术业务人员120余名,协调办公室、保密室90余间。
素质保障。市、区县、镇街三级召开培训会、现场会1300余场,印发专题培训资料5万余套,专题讲解外业、内业规范、数据录入检查、普查软件、预检查软件及普查网站使用等知识,指导各地采集信息、实地测量、标注地图、录入数据、制作成果、自查自检等技术实操,区县、乡镇、村居普查人员共计1.2万余人次受训。
硬件保障: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建库与管理软件设计规范》《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建库与管理软件设计规范解读》要求,市普查办结合实际,采购研发普查软件平台和工作用图,实现了优势互补,图、形、地三者有机结合,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地名普查提供了根本保证。
效率保障。制定方案,详细部署普查工作推进计划,贯彻落实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指导、组织各地有序开展地名普查各项技术服务。坚持每月统计通报普查进展情况,将普查质量、进度等纳入年度民政工作考核,并作为各地补助资金安排的重要因素。
规范作业多管齐下打造标准化地名信息
地名调查采集。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协作,分类调取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型建筑、企业、文化遗址、公园、桥梁道路、水利水电设施、移动基站等各类资料。实地踏勘和调绘所有调查目录中的地名,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军标图和基础地形图、修补测等矢量数据纸质图进行对照、核实、采集和整理。
地名文化挖掘。积极挖掘和考证地名来历、含义、沿革,组织地名专家论证,聘请熟悉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老同志、群众参与复审,充分挖掘地名文化。
地名标准化处理。地名标准关乎民生,以服务社会、经济便民为准则,在地名标准化处理上狠下功夫。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市政等8个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地名管理法规有关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命名、更命、定名,切实解决困扰多年的地名不规范、命名滞后、“大洋怪重”等“老大难”问题。本次普查的标准地名基本信息包括标准地名、罗马字母拼写、地名发音、别名、简称、类别名称、使用时间、地理位置、地名的含义、来历、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资料来源、多媒体信息等内容。
本次地名普查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涉及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1025个乡镇(街道)8231个村委会2806个社区。全市共普查地名397031条,其中,陆地水系2433条,陆地地形12426条,行政区域1620条,群众自治组织16601条,非行政区域50092条,居民点193861条,交通运输设施37936条,水利电力通讯设施20932条,纪念地旅游景点4821条,建筑物5323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50986条。
质控管理多措并举严把地名普查质量关
我市地名普查工作坚持质量问题导向,实行责任倒逼机制,把问题处理作为普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横向联检、纵向评估模式,质量管理贯穿普查全过程。
狠抓保密安全。制定保密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按照“技防+物防+人防”要求,设立41间专用保密室,配备相应设施。统一安装涉密计算机、涉密移动硬盘和保密技术防护专用系统。指派专人负责涉密数据的领取、上报、使用和保管,并签订保密协议。同时,定期开展涉密工作指导、监督和检查。
严格技术规范。市普查办出台系列质量管理规范性文件,指派驻场技术人员,指导各地数据库建库、地名普查各阶段工作。各区县分别制定《质量把控体系》《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信息填报质量控制和检查方案》等质量检查文件及操作手册,规范地名信息质量控制和检查流程要求。同时建立动态月报制度和联络员制度,提升全市地名普查整体质量。
注重过程监督。聘请监理公司,对全市地名普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每周召开市级监理例会,每月一次全市监理例会,解决疑难。组建督查组,分7批次深入38个区县、130个乡镇(街)、280个村组(社),采取“一看、二核、三问”的方式,实地督促进度,把控质量。
推行自查评审。构建自下而上的普查数据评审管控体系,区县、乡镇、村社按一定比例分级抽检、评审,动员当地党员干部、老同志参与复审,查出漏统、少统、错统地名3万余条,及时整改完善,确保品质和数量。
创新应用多位一体构筑地名服务大格局
创新实地采集手段。受地形地貌特征限制,在沙坪坝、万州、合川、云阳等区县,针对山峰、山体、河流、高速路大型桥梁和隧洞等实地测量采集的重点区域,采用机载测量系统、地面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便携式移动测量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业。据统计,共出动无人机500余架次,移动测量采集车2000余车次,采集地名3000余条,全景影像5000余条。
率先实践数据脱密。在全国率先探索地名数据脱密,委托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具体实施,编制《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脱密技术方案》,对重庆市地名普查数据逐条检查脱密。重庆市保密局、市规划局联合进行地名普查数据脱密评审,确保涉密数据“零”遗漏,为成果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创新管理平安边界。率先研究撤县设区绩效评估,被民政部以参阅文件的形式印发各地;率先在全国创建边界电子摄像信息系统管界,通过电子监控手段24小时远程智能管控界桩、界线标志物等,实现“足不出户查边情”。完成5条、4202.83公里省级行政区域界线,83条、4765.72公里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全面更新省界界桩52颗。
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在万州、渝北、永川、大足、潼南、荣昌与相邻省交界处设置大型边界地名标志物7座,在丰都与石柱、忠县、武隆交界处建设边界地名文化墙(碑、雕塑)和镇、村界碑30块,图文并茂展示地名文化。湘渝黔三省市交界处的秀山县洪安镇分别修建牌坊式边界纪念碑,启动重庆市地名总体规划工作,规划“六有”地名文化标志等系列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了边界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打造地名文化产品。在全国率先以市(省)级政府名义,出台《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地名文化产品和巴渝文化地标两大载体,打造巴渝文化永恒地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编制市、区县《地名图册》《行政区划图》等;出版《街巷渝中》《览胜九龙》《璀璨江北》《三峡方舆考》等系列地名文化丛书;拍摄《七桥烟雨话板桥》、《千年磁器口》等地名文化微电影,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
地名信息化建设。制定《重庆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布局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建设区划地名管理、地名普查及普查成果转化系统,年内将完成地名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地名命名到应用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在全国率先搭建具有地名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市、区县两级区划地名数据库,探索建立全市地名地址库,建成重庆市区划地名网站、全市地名普查网站群,广泛宣传区划、地名和地名普查工作。有效推进地名公共服务数字化、便民化,为实现空间信息共享创造条件,造福社会民生。